[看書]別跟自己過不去 分解情緒,拿回心情自主權

情緒就是情緒,是一種真實的感受,沒有對錯。
我是思想的主人。浮現腦中的想法是由我自己創造的。

『你轉變了,世界就跟著改變』
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會決定我們在世界上看到的事物。

『事件都是中立的,全看你怎麼詮釋』
事實不會讓你難過,是解釋在讓你難過。
英國小說家赫胥黎「經驗不是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是你如何去看待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我們對於任何事物的感受,不是根據事實,而是取決於我們的詮釋。

『誤解,來自錯誤的解讀』
認清事實和詮釋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別把自己的想法誤認為事實的真相。

『想法,決定你的情緒反應』
你如何看待一件事,決定你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情緒反應,並非針對周遭的某個人或某件事,而是針對自己心中的想法所做的反應。
心理學家Albert Ellis 「情緒A-B-C模式」A事件,B想法認知,C反應。
同一件事情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關鍵就在B。
情緒與事件本身無關,而是與人對事件的反應有關。

『世界就在你的心中』
如果你發現世紀黑暗,可能是你還活在自己的世界。
你看到的世界其實是自己的投射。
外在的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我們內在的世界。
當我們改變了,世界就變了。

《轉變,從認識自己開始》

『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中發現自己』
這世界本來就沒有保證,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也沒有誰可以取悅任何人,是自己的觀點讓自己受苦。
拋棄「非理性想法」(由一定/必須/應該組成的核心信念),學習彈性思考
例如:我必須成功與完美,如此我才是有價值的。

『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
期待越多的就越常生氣
造成我們生氣的不是對方的行為,而是自己心裡的觀點所引起的。
通常越親近的人相處,越會抱持期待,希望對方照自己的意思或方式生活。

『沒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

『沒有好壞,只是認知不同』
很多事物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之所以有好壞之粉,都是由於人的喜好厭惡而造成的。
事物的好壞全取決於我們的認知。

『你專注什麼,就會發現什麼』
我們在生活中尋找什麼,就會在生活中發現什麼。
在錯誤的地方尋找,你永遠不會發現快樂。

『讓你受傷,就是你的痛處』
你覺得「受傷」,是因為你早有傷口,那傷口早已存在。
我們看待事情或是在關係互動裡的情緒反應,多半是從成長過程受傷害的反應而來的。
過去經歷的傷痛如果沒有被療癒,便會以不同形式在生活中發作。

『你的問題,都從自己內心開始的』
當你沒有問題,生活就不再有那麼多問題。
外在看到的一切,都是內在的顯現。
鏡子面前沈重的表情,呈現的是內心的心情。
困擾,因為內心不安;不俺,是因爲沒看到自己的價值;
內心缺乏安全感就喜歡控制他人;
如果小事情就能使你困擾生氣,是你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心理學家榮格:「留意別人令我們惱怒的地方,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當你有自信時,就不會輕易地被別人的行為引起情緒的波濤。

《轉念,啟動改變的力量》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