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 空間就是性別
{ 性別,要怎麼閱讀 }
『英雌無用武之地』
文字,其實承載著根深蒂固為男性價值主宰的文化傳統,無形中的一股力量。「女」是象形文字,為一個雙手交叉屈膝跪姿的女子之型,在古代有奴之意。
「男」從田從力,指的是參與田地耕作之人;而「婦」從女從帚,指的是清掃的人。
以女為部首的字,除了作為稱謂的字、古老的姓氏,形容女子賢德儀容的娟婉娉娜婷嫣,
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來描述負面的人格特質行為的奴奸妖佞妒姦嫌。
而成語也站在男人的發聲位置
「雄心壯志「」英雄救美」「婦人之仁」「最毒婦人心」
在嬰兒還未出生時,父母就會因其性別給予不同的名字。
名字不只是名字而已,它也關乎社會對於男女有不同的期待。
『公告與母告』
師父是老師,而師母指的是老師的太太?女子高中稱為女中;而男子高中卻直接稱呼為一中?
「女」、「同志」其實是個貶抑的名詞,刻意凸顯其性別與性傾向,
將之置放在比「男」、「異性戀」較低的位置。
英文界早在十幾年前就在著手編修無歧視和無偏見的字典,
以chairperson取代chairman,以fire fighter取代firemen。
『女人有幾種』
男人始終把焦點放在女人的身體,而根深蒂固地蔑視女人的知識與能力。一位男教授:女人分為二種,一種是美眉;一種是歐巴桑。
這種以男人為思考主體,將女人分為「可慾望」及「不可慾望」的想法,經常可見。
新聞媒體更是充斥貶抑女性的標題及內容,體育新聞卻重視女運動員的外貌身材,
社會新聞更是遇到少數的案件更要強調同志情殺!
唯有打破以男人作為所有價值的判準,對於知識、能力與性別氣質加以重新界定,
才能翻轉女人做為男人的對照與變異的命運。
『如果男人有月經』
內在革命的作者Gloria Steinem寫過一篇短文 - 如果男人有月經,她提問但認為答案很簡單,月經從此以後會變成值得羨慕可以大肆張揚的男性事件!
男人就會開始吹噓他的經期有多長、量有多少!
社會對男排初經來潮進行標記,透過儀式或宴會來慶祝他的成年禮。
國會將大力贊助國家停經研究中心,衛生棉將由聯邦免費支助。
勵馨基金會曾經調查不論男女都已非常隱晦的態度來面對女性的月經,
七成以上的男女對月經都持有負面的印象,女孩覺得月經很麻煩,
諸多對於月經的污名,對於少女的成長造成很大的打擊。
而傳統文化民間習俗上的
禁忌展現對於女性價值的貶抑,也限制了女性的行動與發展。
有權者的特質,無論是什麼都被認為比弱勢者的特質來得好,跟邏輯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
比如說可以想想男人會懷孕生小孩,求職口試的時候,男人會不會因此不受聘用?
薪水會因此比女人高還是低?
『精子的童話』
從醫學的觀點,月經並沒有像製造精子的令人讚嘆的過程中一樣,生產出有價值的東西。令人不解的是,沒有受精的卵子被視為多餘而浪費;那男性大量生產的精子為什麼不算?有有女性主義者提出,我們習於用「攻擊」「刺穿」「進入」等字眼來描述性行為及精卵結合,如果我們把這些字眼都改成「吸納」「包容」「裝入」等詞,
就可以直接挑戰傳統的男主動女被動的性別刻板印象。
破解精子的神話,可以讓我們了解科學家如何將其文化想像加諸於研究上,可以改善我們坦索與瞭解自然的能力,避免將性別的社會習慣視為自然。
一九四七年美國駐關島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北半球的颱風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幾十個女性名字,輪流使用,南半球則為男性名字。直到一九七九年因美國婦女團體的壓力,才將颱風改為男女相間的名字
所謂客觀中立的科學與自然現象的描述,仍然脫離不了人類社會普存的性別價制。
『研究戲法變變變』
許多關於性別差異的研究顯示,男人的空間、數學能力比較強,女人的口語能力比較強;男人的攻擊性較高,女人的服從性較高。儘管千百個科學研究證實上述差異,然而並非全然可信。例如測驗題目和文化、成長背景、環境相關,並非客觀中立的。
聖經裡充斥著女人較為低等的故事,作為集體女人象徵的夏娃,把罪惡帶到了這個世界。
而夏娃的罪卻是她想吃知識樹上的果實!
為什麼這個多科學研究者想證實男女有別呢?他其實起源於研究者的主觀性別偏見。
而「女人瘦弱不要做粗活」「女人不要夜間出門以致危險」也隱含了以保護女性之名,
再一次複製並強化社會對女人的訓示。
我們社會太習慣用性別將人分類,也太過於誇大男女之間的差異,而忽略最重要的個別差異
女性主義的目的在於指出並改變社會中既存的性別不平等,冀望人的發展機會不要因著天生性別而有所不同罷了。
『你為什麼感到不安』
是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阻礙了兩性多重發展的可能。「如果那位男生覺得抱芭比娃娃很高興,你為什麼對別人的快樂感到不安?所以問題不在他,而在你。也許你該問問自己,你的不安是什麼?他觸動了你心裡的哪個部分?」
女人可以穿男裝,而男人不可以扮女裝,其實正顯示了社會是歧視女性的。
社會可以接受因為女人向男人學習是應當的;可是男扮女裝是往下學是自甘墮落。
「如果我們說要尊重幼稚園教師這個行業,那他會不會擔心所有人都去當幼稚園教師?」
「如果擔心人類會絕種,那環保議題更重要!」
如果同性戀者認同自己而且過得很快樂,為什麼有人感到不安?
那些感到不安的人應該自問,到底心中哪部分被觸動到了?是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同性情誼?是習以為常並認為理所當然的男性/女性特質受到挑戰?
人本來就有很複雜的特質,時而溫柔,時而堅強,時而獨立,時而體貼。
是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阻礙了男女兩性多重發展的可能,
是社會限制了我們,我們再自我設限。
{性別的身體,在空間中移動}
『假如我是男生』
小學女生:如果我是男生,該有多好啊!小學男生:假如我是女生,那又是如何呢?
教科書中充斥的刻板印象,
不畏風雨的是公的松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是鵝媽媽及蝴蝶姑娘。
插圖中陪小孩做功課的都是媽媽,有關運動的是男學生。
『身體語言大不同』
蘇男女身體語言的根本差異,在於女性採取飽受的身體姿勢,用意在於防衛與保護;而男性的身體則是一種開展,便於伸展自我的權力。
德國女性攝影師Wex【拿回我們的空間 - 父權結構下的女性與男性身體語言】
書中比較了男女性的站姿、坐姿、躺姿、牽手等身體語言的差異。
男孩張開手肘或雙腳來擴展自己的領域;
而女孩卻經常採取保護退縮的姿勢,只占據狹小空間。
牽手的相對位置反映出「性別關係就是一種權力關係」
女生的身體受到很多要求與限制;男生的身體則相對自由很多。
身體語言也與階級息息相關,
只要觀察圍繞一個人身體周圍不可侵犯的空間大小,或佔據的位置,
就可以知道哪個人的階級比較高。
『羅馬競技場』
『女人開車,怎樣』
留言
張貼留言